深圳 | 焦点 | 社会 | 专题 | 视频 | 论坛 | 舆情 | 微调查 | 娱乐 | 时尚 | 旅游 | 星座 | 文化 | 美食 | 家庭 | 科技 | 笑吧 | 金融 | 汽车 | 健康| 教育 | 彩票 | 会女郎 | 活动

土地财政大审计开始 将披露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

房产新闻 > 土地新闻 > 正文   2014-08-19 09:03:02   来源:羊城晚报      
首次对全国土地财政“家底”的大审计将于本周开始,两个月后,审计报告将披露各地土地领域的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,一些人或许会因此离开现在的位置。
  首次对全国土地财政“家底”的大审计将于本周开始,两个月后,审计报告将披露各地土地领域的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,一些人或许会因此离开现在的位置。

  前两轮中央巡视发现的腐败问题中,土地财政和房地产赫然在列。此次全国土地财政审计,难免让舆论场联想到会有一大批官员因“卖地”而丢官甚至锒铛入狱。但其实土地财政审计,并不仅仅在于反腐,而在于摸清土地财政的“家底”,规范地方政府行为,扭转“卖地为生”的畸形发展思路,促其走上健康发展的“新常态”轨道。
\
 
  土地财政产生的根源,在于地方政府财源不足。在GDP至上的发展思路下,地方政府要发展,且面临着中央地方事权不对等,土地财政就成了地方见猎心喜的汩汩财源。就根源而言,财税体制的不合理,政绩考核指标设计的偏颇,是土地财政变得非理性的主因。问题是,作为地方治理的责任者,滥用土地财政,并将其的不合理发挥到极致,各地自然难辞其咎。

  一是各地治理者滥用公权力或出卖国有土地,或按照拆迁条例而非物权法强行征地拆迁。前者,造成地价推升的开发成本高企,导致楼市泡沫化;后者对公平交易造成戕害,导致社会群体事件频发。在公权力主导下的土地财政利益最大化,构成了市场理性到社会理性的双重沦丧。

  二是土地财政导致政府收入畸高,卖地即有钱的财源就近取材方式,致使政府富而民穷,亦抑制了民营资本发挥作用。由此而来的连环副作用包括,资金资源的大量浪费,腐败现象滋生,房地产畸形繁荣,经济结构失衡。

  三是鼓励地方政府借债发展,花钱买增长率,各地无节制的投资热情,是基于把土地财政作为清偿债务的保险项。

  四是地方政府的寅吃卯粮。一届政府将后任十几届政府的土地储备都消耗光了。卖地财政,是典型的“我死之后,哪管洪水滔天”的败家子行为。

  土地财政审计,要摸清土地财政家底,需要查处不法,挖出贪官。但更重要的,是通过系统化改革和制度性构建,堵住土地财政的漏洞,戒断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,理顺中央地方事权。简言之,既往之错要咎,未来路径要明。

  首要之冲,土地红线要守住。有些土地已荒废多年,不管是开发商资金链断,或者囤地投机,以本次审计为契机,应该查明此类土地交易的过程是否存在违规现象,该收回的必须收回。“烂尾工程”亦要分清原因,所涉各种权益要依法保全,公权力的失渎职和贪腐责任要追究,投机资本也要付出法定和市场责任。

  来自楼市和地方债务的压力测试,让地方政府明白一个道理:以往靠卖地发展、靠借债追求政绩的日子,已经难以为继了。中央“四风”整顿吏治以及猛药反腐,是政治举措;约束金融体制,明确地方债务责任,不给地方楼市突围空间,则是明确棒喝地方要更新思维,地方决策和执行的思路要跟上中央调结构的节奏。

  土地财政审计,是釜底抽薪和正本清源。利用这次清查摸底,使各地发展思路递进到新的发展高度,即从传统的人治思维到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”(第五个现代化)。对此,中央也给各地缓释可考核的压力,使其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这一目标。

  (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)

  现在出现名言泛化现象,出现“鸡汤”和“鸡血”泛滥的现象。名人名言给我们正面启悟,但盲信名人名言,被“鸡汤”和“鸡血”牵着走,决非好事。如何理解名人名言,还需从生活实际出发,有更多理性判断和明智选择。 ——张颐武(北京大学教授)

最新新闻

深房视觉

优惠打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