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 | 焦点 | 社会 | 专题 | 视频 | 论坛 | 舆情 | 微调查 | 娱乐 | 时尚 | 旅游 | 星座 | 文化 | 美食 | 家庭 | 科技 | 笑吧 | 金融 | 汽车 | 健康| 教育 | 彩票 | 会女郎 | 活动

2010年史上最严厉限购令出台 深圳房地产重归民生

房产新闻 > 专题报道 > 正文   2014-12-24 16:41:50   来源:南方都市报      
调控,无疑是最直观的记忆。的确,被称为“史上最严”的“国十条”和“限购令”刚出台时,哪个不让开发商们惴惴不安、惶恐终日?
  时钟拨回到2010年,看看那一年里的深圳地产都留下些什么。

  调控,无疑是最直观的记忆。的确,被称为“史上最严”的“国十条”和“限购令”刚出台时,哪个不让开发商们惴惴不安、惶恐终日?记得在当年7月份的21世纪博鳌房地产论坛,众多开发商认为“国十条”仍然治标不治本,调控更多是行政干预而非制度变革。而9月底出台的“限购令”更是将这一思路发挥到了极致:商品房市场化被贴上了计划经济的标签,曾经的粮票如今变成了房票。在政策面前,买家和开发商都是聪明的。越调越涨使得更多的人意识到,单纯地打压需求换来的只是短暂的成交抑制,房地产行业的实质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。

  保障房问题,同样引发热议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深圳市政府的保障房建设目标为14万套。可截至2010年末,竣工套数仅仅约2万套。在社会各界以及房地产业内有关重回“双轨制”、加大供应量以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的呼声下,2010年底原计划开工的5万套增加到了5.23万套,2011年新建量达到6.2万套,“十二五”期间的建设总量更是被放大到了24万套。

  依稀记得,引领国家房改风气之先的深圳,在1988年启动房改时曾确定:安居房、微利房共占住房供应的70%,商品房只占30%,然而在1998年之后10多年的住房市场化,逐渐改变了当初的双轨制,逐渐走向了商品房一家独大的单轨制。在2010年,有关保障房制度、土地制度、财税制度等变革重新开始提上日程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经历了过去10年的房地产高速成长,深圳乃至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又站到了新的关口,又重新“回归民生”。

  十年一个轮回,行业重归原点。没有一个官方的标准,我们姑且就把2010年当做深圳房地产历史的新起点吧。

  24万套保障房蓝图,房地产重归民生

  2010年7月,海南博鳌,一年一度的21世纪博鳌房地产论坛在这里举行。

  论坛召开之前,适逢4月份的“国十条”出台。在这个被各大开发商称为“新危机”的当下,与会嘉宾谈论更多的却是房地产制度的改革。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说:“调控依然治标不治本,它暴露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。”

  保障房缺失导致房价连年暴涨

  我们不妨梳理一下,自从2003年央行121号文件启动房地产调控以来,直至2010年的“国十条”以及目前的“限购令”,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,有关房地产的调控政策“多如牛毛”,但房价却像着了魔似的且调且涨。尤其是进入2005年之后,房价更是与调控直接唱起了“对台戏”:每次调控出台,房价在短暂的淡定后,迎来疯狂的反弹。如今的结果是,深圳房价从2001年的5531元/平方米,涨至2010年的20297元/平方米,升幅近4倍。

  谈及原因,行业的普遍共识是,历年调控只是短暂地打压了需求,并未解决根本问题,如果要保持房地产行业健康运转,必须要进行制度上的变革,包括土地制度、财税制度以及住房保障制度等等。

  首当其冲当为保障房制度,因为这一政策早在2007年之前便已确定。以往商品房一元化的发展模式将转变为“市场+政府”的二元双轨制:具体指中等收入以上人群的购房由市场来解决,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则由政府提供保障房解决。

  那么,目前深圳的保障房现状如何?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王锋曾指出,建市30年来,深圳现有住房存量约4亿平方米,保障房仅约2600万平方米,占比6.3%。“这和深圳经济快速发展、人口急剧膨胀的现实很不匹配”,他预计,到2040年,深圳保障房占整个住宅的比重要从目前的6.3%上升到50%。

  回顾过去的十年,房地产行业在过分追求市场化的路子上越走越远,而政府在公共住房的提供上却一直未能同步。过度的市场化,不仅导致了房价的连年暴涨,更积累了越来越明显的社会矛盾,进而倒逼再一次的制度变革。

  保障房落实比计划更重要

  大量上马建设保障房已成为全国共识,然而,在实际建设中,我们却看到,一方面是政府信誓旦旦地提出庞大的建设计划,另一方面却是落地执行的“不给力”。据统计,2001-2006年,深圳的保障房建设一直未启动,自2007年才真正动工。深圳市财政委曾披露,2009年深圳计划保障房的土地出让支出为4 .77亿元,但实际支出仅2.78亿元,完成不足六成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2009年深圳保障房用地的实际供应为零。整个“十一五”期间,深圳计划建设保障房14万套,可截至去年末,已竣工保障房仅约2万套,已开工在建也仅约7.9万套,与计划差距甚大。

  对此,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解释称,由于用地紧缺,部分项目存在征地拆迁、规划功能调整等问题,使得保障房未能及时开建。另一原因则是资金困境,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缺口很大,预算的建设资金根本无法到位。

  深圳市住房研究会常务副会长、秘书长陈蔼贫表示,解决保障房用地的最可行的办法,便是将历史违法建筑合法化,直接纳入保障房供应。“其实这些房屋很多都没有问题,只是手续不合法。”他说,这些建筑规模十分庞大,占据深圳房屋总量的一半左右,如果纳入,保障房最头疼的土地问题将迎刃而解。

  是否2010年成为了未来深圳保障房建设的发力年?进入“十二五”,我们再一次欣喜地看到保障房新建的套数增加了:深圳“十二五”期间新增筹建保障房24万套,建筑面积达1616万平方米,计划竣工约21万套,竣工率力争达到并超过50%。不仅如此,政府还推出配套政策,以解决建设效率低的问题:比如,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,确保保障房不低于全市居住用地储备地块总面积的40%。

  姑且不论这样的“鸿篇巨制”能否再落到实处,但这样一份“大单”的出现,至少已经再明显不过地说明,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保障房建设之于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关系。

最新新闻

深房视觉

优惠打折